中国职业教育委员会教学改革研究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师资培训 - 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优化的探索
中国职业教育委员会  2016.11.07 来源: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不仅要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者,而且一定要突出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职业技能课设置,在“独立实践环节”课、“专业综合实训”课、“职业资格 (技能)证书”课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推进半工半读教育模式的实施。
    一、学校教学突出“独立实践环节”课和“专业综合实训”课的设置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扎实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的实践能力。在学校教学中加强“独立实践环节”课和“专业综合实训”课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1.“独立实践环节”课的设置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方面独立存在的实践课往往得不到突出,表现出来的是“原理”课、“概论”课过多。即使部分设置了具有实践技能要求的课程,也大多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教室里的理论课与实验室里的演示性实践课、实训室里的技能性实践课交叉进行,没有设置能够完全在实训室进行的“独立实践环节”课。这样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很显然在理沦上达不到本科生的水平,在实际动手能力上又与中专、技校生有差距,将来很难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必须要改变这样的课程设置,设置能单独存在并完全在实训室完成的“独立实践环节”课,并保证足够的学时数。在“独立实践环节”课中,即使有必须要完成的少量的理论教学内容也在实训室进行,以保持该课程的完整性、连贯性。使学生在此类课程中,经过连续的实践过程,完成一件产品的加工制作或掌握一个具有完全由实践性活动构成的独立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我院2005年制订的教学计划,在所有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均安排了“独立实践环节”课:如在电气自动化专业设置了金工实训、电子技术实训、电力电子技术实训、电气控制实训、工厂供电实训、维修电工实训;在会计专业设置了会计基础实训、工商企业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设置了ERP实训等实训课程。实践证明:此类课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专业综合实训”课的设置
    高职院校的任何一个专业都是由核心教学内容和职业技能要求构成的。当然,为使每个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每个职业技能要求为学生所掌握,必须要对专业要求进行分解,将专业教学内容分解为不同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程。但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如果只是分解状态下的局部而非专业要求的全局,则不能很好的理解该专业的实质,不会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也就难以达到专业的培养要求。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在面向市场的就业竞争中很难具有竞争优势。所以在将专业技能教学分解的状态下,必须进行技能课程的综合,将专业中若干个核心技能要求重组在一起进行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对整个专业的技能要求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如在物业管理专业中设置物业管理综合实训课、国际贸易专业设置进出口业务流程实训课、电子商务专业设置电子商务综合实训课、文秘专业设置秘书综合实训课,便能使学生在“专业综合实训”课的实践教学中掌握该专业的核心能力,清晰了解该专业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所设置课程的目的。这是符合辩证思维中关于分析与综合原理的。
     二、推进具有行业准入作用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课的设置
    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岗位必然是各行业中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岗位。目前,我国的很多行业都设置了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行业准入制度。为此,国家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双证书”制,也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在取得高校毕业证的同时,还拥有“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但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做不到学校教学与“职业资格 (技能)证书”考试的同步完成,经常是学生在校学完专业课程,通过校内考试即可。学生如要考取“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则要另外参加考前培训,重新组织考试。结果是费时、费力、通过率不高。
    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实施好“双证书”制,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目前,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出台了电子商务师、公关员、计算机装配调试员、秘书、推销员、维修电工等一系列国家职业标准并配有相应的考试大纲,财政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也都出台了行业认可的职业标准。而且,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置了具有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资格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这不仅表明设置“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证课程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目前,我院几乎所有的专业都设置了适用于本专业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证课:如物业管理专业设置了物业管理员 (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维修电工考证培训、电子商务专业的助理电子商务师考证培训、文秘专业的秘书职业资格考证培训、会计专业的会计电算化考证培训等等。尤其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我]院直接引入由国家信息产业部认可的“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CEAC)”的认证方案,即“CEAC计算机信息化应用工程师资格认证”。将该认证中要求的具有行业特点与职业要求的七门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引人专业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所学的七门课中至少有四门课通过由信息产业部组织的认证考试,以取得资格证书,从而达到学校教学与行业最新发展相衔接,与行业的职业要求相一致。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计划中职业资格(技能)考证课的设置,无疑使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更加明确,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更加明显。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周济部长2005年在天津召开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职业院校都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要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实习期间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要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1]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为目标,以能力为核心、就业为导向。实现这一目标,仅仅在学校通过理论课教学和有限的实验、实训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教学是难以真正完成培养任务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仅有仿真的环境是不够的,必须要将学生放在全真的实际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既能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又能真正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通过校企合作,采取“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最佳方式。
    1.“2+1模式”下的课程设置
    “2+1模式”是指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直接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与毕业后的就业岗位直接挂钩,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同时由于“2+1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是较长时间的实习,它区别于一般的认识实习和短期的过程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通过自己的劳动给企业创造了一定的产值,还将得到企业给予的一定的生活补贴。
    由于“2+1模式”下学校教学只有两年时间,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计划作较大的调整。
     适当压缩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合理安排专业课,集中上好学生顶岗实习前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课。部分“独立实践环节”课和“专业综合实训”课可以在顶岗实习中由指导教师结合实习岗位和实习的实际情况来完成。我院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已与浙江晨泰电器仪表公司合作实施“2/1模式”的培养方案,该专业的三年级共35名学生全部到晨泰公司顶岗实习,学院派两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和实习管理,学生按企业与学校协商的方案全部被派到技术性较强的一线岗位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学生将得到一定的生活补贴,同时经过半年的实习锻炼、磨合后,企业与实习生在自愿的原则下签署就业协议书,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为此,学院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将原教学计划中第五学期的实验、实训课直接安排在企业进行现场教学,由实习指导教师组织完成。部分必要的专业课集中时间安排、提前结束,以保证“2+1模式”下的顶岗实习得以及早实施。
    2.“学工交替模式”下的课程设置
    “学工交替”是将学校教学与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2]与“2+1模式”不同的是,该教学模式是将顶岗实习时间主要安排在二年级完成,主要目的不在于直接解决学生的就业岗位问题,而是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为学生将来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创造良好的条件。
    “学工交替模式”的操作是让学生在学校进行了一年或一年以上的专业学习后,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在实习岗位工作一年或至少半年后,学生不仅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会得到明显的提高,而且还会带着在实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作岗位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返回学校。学校将根据学生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和学生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这会使学校的专业教学更加符合企业实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大大的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有利于学生对职业标准的把握和职业技能的提高。第六学期学生在前面已有的“学工交替”的基础上再到企业中进行毕业实习,便会得心应手,操作技能大为提高,更适应企业的要求,同时使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大提高。我院在近两年组织的有校外专家参与的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教学研讨会上,都有来自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专家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与如何结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提出实施“学工交替”的培养模式的建议。这些专家认为,在酒店管理、物业管理、印刷技术、包装技术等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不需要太多的理论知识,而实际操作能力和对职业标准的理解与运用则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只有通过“学工交替”的培养模式,在学生经历了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的培养过程后,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才能更符合企业的需要,才能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也才是企业所欢迎的毕业生。
    在实施“学工交替模式”的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要大幅度的调整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尤其要调整占教学时数较多的公共外语课,改变外语课按四个学期开设的传统设置,调整为在两个学期内结束(必要时在第五学期开设专业外语);在专业基础课中少开“原理”课、“概论”课,必须要开设时可削减授课学时,以腾出足够的教学时数用于学生在顶岗实习前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课和实践环节课的实施,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学生顶岗实习结束返校后的第五个学期的课程设置中,学校要在总结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习岗位的职业要求和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组织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开设必要的专业技能课、“独立实践环节”课、“专业综合实训”课、“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课和“选修课”。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更好的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学工交替模式”将为学生在面对形势严峻的就业竞争中处以有力的位置、就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它是高职院校强化实践环节,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最重要、最有效的实践方式。
    周济部长指出,“坚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3]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探索、努力求证,寻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具体模式和实施方案,推进职业教育的真正发展。
 
聚焦课堂
2020年12月11日在海南
2020年12月4日在黑龙江
2020年11月27日在重庆
2020 年11月20日在山
近期课程
• 2025年3月-6月162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5年3月-6月162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9月-12月111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9月-12月111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7月-8月27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7月-8月27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3月-6月线下128期培训安排的通知
• 12.1长沙关于举办“职业院校教师核心素养与教育
• 12.1南京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一带一路’校企合
• 12.15昆明关于举办“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
新闻推荐
• 2025年3月-6月162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5年3月-6月162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9月-12月111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9月-12月111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7月-8月27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7月-8月27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3月-6月线下128期培训安排的通知
• 第四届现代职业教育西湖论坛在浙江工业大学举行
• 民生关切事·学有所教
• 抓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是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