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个人素质培养为主旨的“全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系列研修班”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为教师日后的教学与、科研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帮助。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作为主办方之一、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近,我们有幸采访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文秋芳教授,她对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职业挑战和国内大学英语师资培训的独到见解和阐释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外研之声》: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在自身职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文教授:我认为教师在不同的时间段面临不同的挑战。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教师来说,业务能力基本是有保证的,在教学上不会有很大的困难,最大的挑战是处理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年轻教师经济上的生存压力和自身职业发展的矛盾特别突出,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使他们很难专注于业务上的发展。我认为年轻教师要放长看远,生活上能过得去就行,不要谋求一步到位,不要把房子车子看得太重,而应趁着年轻在职业上有所发展。过多地忙于挣钱,脱离职业发展的需要,会失去岗位竞争的优势,将来会后悔的。
一些年龄稍大的教师,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自我的满足,缺乏进取精神,觉得自己的水平已经足够,凭经验就能把学生教好。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峰就是自己。现在提倡终身学习。随着时代发展,新技术、新手段、新需求带给教师在职业上的最大挑战就是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这一点对于各个年龄段的教师都是适用的。满足了,懈怠了,职业上也就没有发展了。
《外研之声》:还有一些老师提到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时间要花在科研上,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文教授:教学和科研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把教学和科研看成是对立的,科研的价值也就失去了。问题在于时间的分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每个时间段专心做一件事,做事的时候高度集中精力,提高效率。我坚持的一个原则是要保证足够的时间。备课的时候,我肯定全心全意备课,在假期搞科研的时候,我肯定全心全意搞科研。平时要忙于教学工作,可以利用周末、放假的时间搞科研。一个假期都用上可以做多少事情啊,而且用假期的时间做科研一点也不guilty。不能用上课的时间来做科研。一个教师要负责任地面对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每一个学生一生只上一次大学,对他们而言,耽误了就是一辈子的事。
《外研之声》:您认为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之外,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文教授:除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必须具备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这两点作为教师都是最基本的要求。说到素质我觉得重要的是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终生学习的愿望。一些善于学习的年轻教师,他们可能会去听老教师上课,和别人探讨怎么教课。当好教师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准确评价自己,工作中需要有悟性。年轻教师请人来听自己上课,帮助自己提高是个好办法。请同辈人来听课可能怕人家笑话,老教师来听课你怕什么?虚心再当一回学生又何妨?知道了存在的问题,改进了,提高了,也就进步了。学习的形式有接受正规训练和日常向身边的人学习。参加研修班算是接受正规训练,但仅仅是一种学习途径。另一个重要的素质是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学生上大学不容易,我们一定要教好。有了这种责任心就会要求自己不断进步。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请老教师来听我上课。因为你尊重老教师,他们也会愿意把自己的经验、方法和技能传给年轻人。
年轻教师不要惧怕面子问题。越是年轻,越不要怕。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试想,当你到了50岁的时候,可能就没有人当面指出你的缺点了。我自己一路走过来,就得到很多老教师的指导,这是一种取得进步的shortcut。
《外研之声》:大学英语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同,在教学风格上也相应地有一些差异。您对于没有学过教学法的老师有什么建议?
文教授:一些国家的教师在从事这个职业之前都必须参加一个teacher training program,接受作为教师的专门培训,可惜国内没有这种制度。我们的一些教师拿到degree后就当了老师,从来没有学过教学法,欠缺一些basic skills。实际上学文学、学翻译的教师都应该受到这种训练。有的教师连课堂提问都不会提,他先叫出答题人的名字再提出问题,用这种方式别的同学就不会去跟着积极思考了。应该先提出问题,留出一定的silence时间,再点名选择回答者。甚至silence的时间留多长也是一种技巧,你要看到班上的学生确实都在思考,眼睛滴溜溜地在转,虽然后来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只是个别同学,但此刻其他的同学其实正在compare notes,大家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了。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研修班,没有接受过教学法训练的教师可以选择教学法的研修班。
《外研之声》:高等学校英语教师研修班对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有何意义?
文教授:高等学校英语教师研修班对教师应该是很有帮助的。通常他们很难挤出整块的时间来进修。专题研修班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各地教师缺什么就可以来学什么。研修班时间不长,提供打包式的训练。办教师研修班主要是搭建一个平台,我们自己准备了一些东西,前来参加培训的教师也有一些东西,大家围绕一个主题来宣讲、演示和交流,更新了观念,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信息。就一个专题研讨,各地来的教师在交流中得到了提高。
《外研之声》:一些老师认为我是来听专家讲座的,为什么还要参加例如workshop这样的活动还不如多听专家讲课。您怎么看?
文教授:如果认为参加培训就是来听专家讲座,我们发讲义大家在家看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不远千里地来北京呢?研修班发讲义,也有专家讲座,也采纳了workshop的形式,我们就是要让老师们意识到它是一项参与性很强的活动,要让老师们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有价值,要让老师们意识到学习如果不结合自己的经验,不亲自实践是难以学会的。一定要有一个做的过程,有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要有action。就像我说要有commitment,没有人会说不要commitment,但不同的人做起来的差距很大。
总之,我们的研修班要提供明确的、菜单式的培训模块,还要改变大家的学习理念。研修班的学习需要一个大的可以互动的场,学员之间有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从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来看, 这是一个community learning的形式,不是我说你听,而是强调互动、双向。
《外研之声》:研修班的重点是改变英语教师对“教”与“学”的理念还是示范教学技巧?
文教授: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是结合在一起的。当然,将来可以针对这两个方向开不同的研修班,但是搞教学技能训练的时候肯定会结合理念的,因为每一种行为后面都有理念在支撑。不是一个简单的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却不问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说我们要搞互动,为什么要搞互动,而不是单纯做讲座?我需要你认识到这种互动活动的重要性,我就要首先改变你的理念。可以举办偏重于理论的研修班,或者偏重于技能的研修班,这是可能的。但是理念和技能完全分开是不太可能的。
《外研之声》:为什么首先选择英语学习策略和语料库这两个研究领域举办研修班?研修
班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文教授:2003、2004年的时候我曾经在南京办过两期英语学习策略研修班,每期大约200多人,老师们的反映较好,比较成功。05年中断一年,06年又开始举办。根据一些参加英语学习策略研修班的老师的反馈,他们回去后会将英语学习策略融入到教学中,有的老师还在学校里开了新生导学课,帮助新入学的学生改进学习方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语料库是我们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一个研究项目,这在国内是一个新的领域,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个语料库语料充足,我们觉得老师会比较感兴趣。关于语料库,目前主要是对教师写论文、搞研究方面有所帮助,语料库的理论和方法怎么运用到教学中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教师发展研修班的内容需要每年去开发,去形成一个不断完善的package。在研修班主题的选择上,一定要充分考虑老师们的要求。现在有很多老师要求学习研究方法,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在设计研修班时,我们要把这个题目narrow down,比如说我们可以具体讲怎么design a questionnaire。在研究生课程中,研究方法本来是要开一个学期的课,我们把它narrow down之后, 二十几个小时扎扎实实地学,也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又比如说要举办一个测试研修班,我们可以让老师设计一个考题,这个考题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大家一起来讨论。我们不光要学习理论,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操作层面上的东西,一定是learn by doing,一定是workshop形式的,参与性非常强。如果只是做讲座,学员回家后还是不知道具体怎么做。我们每开发一个新的workshop,都需要有全套的资料跟上去,实际操作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外研之声》:教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研修班?参加研修班前教师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文教授:教师要根据个人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研修班。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选择研修班的时候老师们要了解清楚这期研修班的prerequisites,还有自己需要做的preparation。一般来说prerequisites都非常详细,而且任务性很强。比如参加主题为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研修班之前,要仔细研读指定的论文,认真思考该论文在写作和研究方法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样才能有备而来,积极投入到课堂讨论中去。此外,要做好心理准备,就是说研修班并不是全程专家讲座,要充分领会研修班重交流和重实践的学习理念,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
《外研之声》:您能否介绍一下国外教师培训的现状,一些通常的做法,以及它带给我们的 启示?
文教授:我在这方面的了解不完整。国外的通常做法是大学毕业后不能直接当老师,要求先经过专门的教师资格培训,获得教师资格后上岗。有些还要求教师每年要完成一定小时数的培训时间,比如新加坡有这种要求。相信将来我们也会采纳这种做法。我国香港在这方面的做法也值得借鉴。香港有一些教师组织会定期举行一些培训班,老师们可以相互交流。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挺严格的,我听说前段时间还举行了benchmarking test,测试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语言能力,水平不够的不能继续教学,要先去进修一段时间。
国外的培训班通常都不是讲座式的,都是workshop形式的,强调互动性。2003年,我曾和美国教授Andrew D. Cohen合作办研修班。他说他以前举行的研修班一个班只有30人,互动性特别强。我们的研修班有200人,分成若干小组同样也可以实现互动。Andrew D. Cohen感慨地说,中国人多,但是有办法。国外的研修班强调互动式,可能也和他们的文化有关。他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也是互动式教学。我们国家的教师培训还在发展过程之中,相信一切会慢慢改变。
《外研之声》: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利用假期参加短期培训已成趋势,您认为这种培训形式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吗?
文教授:研修班的培训形式肯定会持续下去。终生学习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非常现实的需要。这样我们就有做不完的事情。老师们需要的东西很多,可以在我们的研修班package中一块一块地加上去。例如听说读写技能的教学、课堂的管理、学生考试的设计,都可以作为目的明确的短期培训的主题。
(原载于《外研之声》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