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委员会教学改革研究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改革 - 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要为现代制造业培训技能型人才
中国职业教育委员会  2016.11.07 来源:  
 

蔡泽伟,姚奇富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摘  要:为先进制造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这就必须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要解放思想、拓展视野,不断探寻并创建产学研紧密结合、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有效联动的新机制与新模式;二是将现代制造业的生力军——农民工的培训置于重要位置。
    关键词:高职教育;先进制造业;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7)01—0064—03
 
    一、高职教育肩负为先进制造业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年均近 10%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然而,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依然扮演着“蓝领工人”的角色——被锁定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而只能获取利润最微薄的部分。[1]我国的真正崛起,必须依赖于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的大力发展,必须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然而,高技能人才的匮乏,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据统计,目前我国2.7亿城镇从业人员中,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仅8720万人,占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只有1860万人,只占技能劳动者的21%,其中高级技师和技师分别只有60万人和300万人。为此,必须提供高技能人才及其培养体系的强力支撑;而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宗旨的高职教育,其优势不可替代,这是因为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天然”的对应性。制造业的发展往往会导致技术工人群体的产生、发展与分化;制造业在历经机械化阶段、电气化阶段,进入信息化阶段即现代制造业之后,要求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不断高移,从而使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这是由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由生产系统向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发展、加工精度持续高移、加工方法不断扩展与完善、工艺设计由“经验判断”逐步走向“科学仿真”的现代制造业,与高技能人才由此呈现的特征具有内在的规定性——产品和工艺装置的精密度和复杂性的进一步提高,使技术操作中的理论比重逐渐增加;产品和工艺装置的技术综合程度的增加,也使技术操作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生产工艺过程也日益成为各工序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个别工序的技术操作常常需要从全工艺过程的角度进行考虑。面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高职教育只有不断凸显优势,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才能实现持续成长。
    二、创建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与新模式,
    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探索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的新路径,必须解放思想,拓展视野,不断探寻并创建产学研紧密结合、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有效联动的新机制与新模式,这是高职教育为先进制造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性和生力军作用。显然,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研究型、工程型大学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其优势与适应性却是不可替代的。对于原始创新中的转化应用、对于集成创新的团结协作、对于扩散创新(即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的消化吸收,高职院校有着独特优势。其一,高职院校具有将研究型、工程型大学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并使之产业化,从而转为现实生产力的中转站作用。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必经环节,而我国本已很有限的自主创新所创造的科技成果,却由于转化率过低而屡遭“束之高阁”的厄运,因而形成原创性科技成果批量、有效和快捷地转化为生产力的长效机制迫在眉睫。其二,高职院校是引进成果消化、吸收的中坚力量。中国企业不仅原始创新能力差,而且消化吸收技术引进的效率远低于国外同行。  日本和韩国用于引进技术的资金和用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比例约为1:5,而我国仅为1:0.07。若不能尽快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有的优势技术,中国企业只能永远被套牢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据以上分析,高职教育应该也能够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了包括“订单培养”、“学工交替”、“全方位合作教育”、“实训一科研一就业”等在内的行之有效的模式。[2]这里,结合先进制造业的产业运行机理,提出“基地+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 +产学研基地)的新机制与新模式。由于完整的产学研合作应涵盖工学结合、完整计划、定岗工作、略有报酬、过程监督、评价考核和一定的时间保证等7大要素,“基地+基地”模式的具体运作方式可以是“0.5+1+0.5+0.5+0.5”,即在工学多次交替、官学企紧密合作中完成“真实→仿真→仿真→课堂→真实”的渐次过渡;其本质在于实践主导,彻底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学习,后实践实训的格局。人校后的第一学期,学生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以师徒制感知并初步训练相关技能的最基本操作,并接受最初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是一个介于顶岗与实训之间的环节。随后的一年,学生进入产学研基地,面对仿真环境,进行相关制造流程的单项技能训练。这是其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操守养成的重要的实训环节。接着的一学期,学生带着问题回到企业进行综合性实训。在此,企业既是学生工作的场所,也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既是技术的学习者,又是技术技能的应用者,从而使学校教学的空间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大大拓展。学生被有意识地安排接触一些依相关产业链和生产流程设置的基本课程,有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进一步体验,提高了实践能力。其实质意义在于,从原始的师徒制教育开始向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转型。下一学期,学生转入学习学期阶段——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的提升和专业拓展方面的学习。这一阶段标志着上述转型的正式完成。最后一学期,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顶岗工作,通过“真刀实枪”地独档一面,完成全阶段的学习任务,并实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这样,从“生手”到熟练工的角色转换就顺利完成。
     三、高职教育要将现代制造业的生力军
    ——农民工的培训置于重要位置
    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作为现代制造业生力军的农民工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及其深刻化,劳动力就业转移问题特别是农民工问题,应备受政府和全社会的积极关注。[3]目前中国是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与城市居民、务农的农民、农民工的三元社会结构并存;特别是,农民工作为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即其农民身份还未能得以转换而又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经营的两栖群体,其命运关乎国家的长治长安。因而,完善中国社会结构的紧要任务,就是将目前居多数的农民转化为中产阶层;而率先闯荡城镇的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无疑是这个中产化进程的风向标。积极应对来自由于现代化进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所形成的劳动力就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使目前处于边缘状态的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是大势所趋。
    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农民工培训必须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对此,高职教育责无旁贷。作为新阶层和新的生产力,作为新的财富创造者,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关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成效。这些广泛分布于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底端、达2亿之众的农民工,其谋生本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可能成为制造业全面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瓶颈。技能培训对农民工的经济地位以至社会地位的显著影响可见一斑。植根于城乡社区发展而具有“亲民性”和“草根”情结的高职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同样较之普通教育或其他教育形式与模式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首先应是平民教育;同时它也具有就业教育或谋生教育或生涯教育的天然功能。不仅如此,高职教育自身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寻求新的支撑和增长点,而农民工培训正是提供这种增长支撑的很好支点。总体上讲,农民工发展问题逐步实现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人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到追求平等转变。为适应“三大转变”的需要,高职教育也应由此相应地实现“三大转变”:即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
为此,要积极推进和深化以下改革:考虑到农民工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的基本特点。一是要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改革。是包括开放与灵活的入学制、转换制、学分制、“自助餐式”的课程制、弹性的学期制、学制的弹性化等在内的弹性学习制度,旨在为农民工的学习与受训提供时间、地点、内容、方式与方法、评价与考核的便利服务。这里,要着重解决“学分银行”与培训券的对接机制问题。作为模拟或运用银行运行的基本机理,对教育和教学的安排做出相应的变革的一种制度或模式,“学分银行”的典型意义在于,通过学分的累积和转换,为农民工的弹性学习提供平台;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证券制,培训券则是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最突出的问题——经费投入制度的一种创新;而两者的有效对接,就是在学制上和资金上为农民工培训保驾护航。要通过研究和解决“学分银行”与培训券对接的点、对接的界面和层面问题,形成“点一线一面”的扩散效应,以此构建一种长效机制。二是要实行就业导向的改革。高职教育以“市场、职业、技术”为坐标轴,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导向,既是民生之本的现实选择,又是其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价值体现。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所确立的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导向下,高职教育以切实解决“就业、教育、医疗”民生三要素中的就业问题作为切入点,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三是要实行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重的改革。在弹性学习制度的框架下,如何基于农民工的发展趋向和农民工培训的特点,构建有特色的培养与培训机制与模式,是高职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82-83。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14. 
[3]  社评,进步时代的农民工政策[N].2l世纪经济报道,2006-03-31(1), 

 
聚焦课堂
2020年12月11日在海南
2020年12月4日在黑龙江
2020年11月27日在重庆
2020 年11月20日在山
近期课程
• 2025年7月-8月30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5年7月-8月30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5年3月-6月162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5年3月-6月162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9月-12月111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9月-12月111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7月-8月27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7月-8月27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3月-6月线下128期培训安排的通知
• 12.1长沙关于举办“职业院校教师核心素养与教育
新闻推荐
• 2025年7月-8月30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5年7月-8月30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5年3月-6月162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5年3月-6月162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9月-12月111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9月-12月111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7月-8月27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7月-8月27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3月-6月线下128期培训安排的通知
• 第四届现代职业教育西湖论坛在浙江工业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