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京老师俨然成了会场上最耀眼的明星。当天,她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研讨会“说专业”模块的主讲人。
演讲结束后,走下讲台的她立马被参会的代表团团围住。
“顾老师,你讲得真好!”
“顾老师,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顾京微笑着一一作答,干练而不失亲切。谁能想到,眼前这位国内数控技术专业的带头人,30年前曾是无锡丝线厂的一名纺纱工人。在学校既要从事教学科研,又要从事管理的她不仅获得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称号,还开发编写出两门国家级精品教材。
可以说,顾京老师是高职教育所需要的一名典型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参加工作后,身为纺纱工人的顾京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一边工作一边学习。1978年,她考取了当时在机械制造领域颇有名气的南京工学院攻读机械制造工艺及装备专业,毕业后进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任教。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使用数控设备的企业逐渐多了起来,通过日常了解,顾京渐渐意识到数控技术可能是机械行业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她主动提出想学这项技术,领导爽快地答应了。理论学习完成后,她并没有回校直接开设课程,而是又在企业的数控机床上干了好几个月,进一步积累一线的操作经验。
顾京还记得,1989年学校通过世界银行贷款,从国外进口了一台先进的数控机床设备。整整一个暑假,她硬是对着说明书,一点点摸清了这台设备的操作技巧和内部原理。根据这次的实践积累,她写成了自己的第一本教材,后来还成为国家级精品教材。
“在我们数控领域,半年不进企业就跟不上行业变化了。”顾京认为光是会开机床远远不够,必须研究机床的内在系统,这样才有可能进入研发领域。在她的建议下,学校每次购买机床设备时,都要求厂家不要把装好的设备发过来,而是提供散件,由学校相关专业的老师自己装配。
“我还想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团队……”11月26日上午,在作主题演讲的过程中,顾京总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向听众推介她的团队成员。“这是给年轻教师鼓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
“物美价廉”这4个字是她对团队成员的评价。说起能搞好团队建设的原因时,她自信地介绍道:第一,她本身就是专业教师,不存在不懂瞎指挥的问题;其次,她亲力亲为,主动带头;还有,她尽量为骨干教师排忧解难,提高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
“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顾京认为,只有靠大家一起干,才能带动整个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从教20多年的经历,使顾京对高职教育的规律不断有新的认识。她认为,无论是基于企业的需要,还是高职自身的发展需要,课程设计都不能停留在“操作说明书”阶段,而要像技术本身一样,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化设计。
“教学改革不是教学革命,我们不是以技术高端取胜,而是以工艺的稳定性取胜,这才是高职的特点。”顾京说,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脱离实际:要么推翻以前的基础重新建立一套新的理论,要么好高骛远、照搬国外经验。
现在,身为学校教务处处长的她,给学校教师定的课改要求是:必须想清楚每个步骤,将改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此外,她还让学校质量控制部随时监控改革进程,保证课程设计和改革在实际操作中稳扎稳打、边做边改。
“长期积累的东西才能优秀。”顾京一再强调,目前社会风气太浮躁,很多高职院校急功近利,不利于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教育的事情尤其不能急,要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她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