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建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的课程需阐明三方面的问题:高职的课程观;高职的课程内容;高职的课程内容分类。
关键词: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的课堂生活;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7)02-0013-05
我国教育专家鲁洁教授说:“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总课题的研究性质,是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研究。本课题应抓住三方面问题:一,课堂生活应是“有道德”的价值取向;二,“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学生实践层面“过”的内容,不仅仅是“适应”的过,还包括“发展”的过。强调了课堂生活要提高质量,内容要实际,理解要全面;三,强调有教无类,学生有差异应面对全体学生,教育要公平。 (引自《教师研习读本二》,学者论坛“对‘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课题的几点建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编,2005年7月)
高职教育是职业生涯的最后准备教育,毕业后将走上工作岗位,“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更有实际意义。根据总课题要求,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一、高职教学“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的课程:二、高职学生全面重点“适应”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三、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的课堂生活’’的原则、内容与方法。本文探讨的是第一个问题。
高职“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其范围是在校期间的教室、校园、企业内的生活。普教课堂生活是指师生的教学活动,一般特指师生有一定的教室空间进行的教学活动。高职的教学活动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而组织起来进行的活动。由于高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与普通教育有区别,高职的发展本身又是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和教育的结合部.因此仅按教室空间进行活动是不能完成其教学任务的,所以高职课堂生活泛化为在教室、校园、企业范围内的教学活动。
高职课堂生活过的有没有道德与有没有价值,首先在于对课堂生活总体的看法与内容.符不符合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需求与高职培养人才目标。课程价值取向是社会需求与人才目标.因此我们以这样的价值取向进行导向,从课程总的方面来阐述如下三个内容:(一)高职的课程观; (二)高职的课程内容;(三)高职的课程内容分类。
一、高职的课程观
1.高职的课程概念
课程是培养需求人才规格和要求而设计的教育教学活动方案。如果符合一定要求的教育教学方案,比如语文、数学、课程计划都可称为课程的话,那么课程可以定义为:有目标内容的、系统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方案。因此,凡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且有具体目标和内容的、系统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方案都是高职“有价值取向”的课程。
课程定义阐明了课程的内涵,它包括了目标;内容;系统和科学。下面对其内涵作一个简单说明。
第一,目标:比如“机电专业教学计划”是一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案,如果它是广义的课程概念的话,那么应明确它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样的“人才”。同样,具体科目“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如果称得上是课程的话,它的教育教学目标必须明确“结合内容做人”和“增加才干”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第二,内容:比如“机电专业教学计划”.如果它是“大课程”的话,那么它的内容就是达到“大课程”目标,由“小课程”(具体科目)组成的内容。“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等具体科目,它的内容是达到具体科目目标,应该有的“做人”和“成才”的具体内容。
第三,系统:比如“机电专业教学计划”,它的大课程系统是根据目标和小课程的内容特点,确定小课程的内容与时空联系的排列组合。专业课程计划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的具体科目内容的时空排列组合,其中包括科目类别、排列顺序、时间安排、分配比例。“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等具体科目的系统是以其目标或职业岗位任务或工作项目来展开的内容的时空排列组合。这种系统都是职业技术教育实用系统。
第四,科学:课程的科学内涵体现在内容要符合客观世界的自然、社会、经济的规律;过程要符合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规律;对象要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规律。综上所述,高职课程的本质是反映客观世界规律性和职业技术教育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方案。高职“有道德”价值取向的课程概念见表1。
2.高职的课程特性
高职的课程特性由高职课程的本质决定.也就是由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决定。高职课程特性有整合综合性、技术应用性、多样差异性、研究开发性。下面阐述高职课程特性的内容。
第一,整合综合性。高职教育直接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贴近劳动力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其职业性区别普通教育。职业劳动涉及到的道德、知识和技能,不是按学科系统进行,是按实际工作过程内容展开,是综合的。贴近职业岗位群(相近职业类型)的高职教育内容也应考虑这个实际工作过程内容,涉及道德、知识和技能,也不应完全按学科系统进行。因此,高职专业的职业性,使其课程内容、要求具有了职业工作内容、要求的特点。不同职业工作内容、要求,涉及道德、知识和技能不同。根据不同职业工作内容、要求,课程综合可以是学科间整合,也可以是专业间整合;可以是知识间整合,也可以是技能间整合;可以是理论整合,也可以是技术整合;或者兼而有之,等等。
第二,技术应用性。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不是两个层次,而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高校.是不可比的,它们应向两类型各自的优势方向发展。高职事业应从职业教育方面来考虑“高等教育标准和教学内容”。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的培养方向是技术含量高、技术实践性强的职业岗位。高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决定了课程的技术实用特性。高职课程在计划上、内容上和实施中,都要反映其特性——技术实用性。
第三,多样差异性。发展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途径。“人上一百,五颜六色”,大众化带来生源的差异性。入学分数有高分500多分,有低分200多分;毕业学校有普校,有职校。生源在道德、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差异,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教育对象实际问题。因此,作为教育内容的高职课程,应因教育对象差异而具有层次性或多样性。高职课程多样差异性,教学应采用分层、分类等因材施教的对策。
第四,研究开发性。面对高职教育生源入学分数比普通高校低的现实,应“有教无类”、“人人有才”,重视学习主体个性特点,多种形式挖掘个体潜能,调动个体积极因素,强调研究和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由此决定了课程内容的研究和开发性质。高职课程不仅要研发物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方面的客观世界内容,还要研发教育对象的主观精神世界内容。高职课程的研发特性,在编制专业课程计划的科目和时空上留有余地,采用课程学分制和逐步实行弹性学制管理,研发一些科目发掘教育对象潜能,发展个性优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高职的课程特性见表2。
3.高职的课程观
以上高职的课程概念、特性的观点说明,高职教育是一种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高职课程属于专业技术职业实用体系的课程,它是实现高职培养人才的手段,是实施教学工作的依据.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高职“有价值取向’’的课程观简述如下:
第一,体系。高职教育是一种类型,不是一个层次,应该有它自已“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
第二,依据。从培养高等技术实用型人才目标和行业实际出发,深化、提高、扩展、延伸专业技术职业应用体系设置高职“有价值取向’’的课程。
第三,功能。高职“有价值取向”的课程是实现高职培养人才目标的手段,是实施教学工作的依据。高职课程因教育周期性有相对稳定性。
第四,变化。高职“有价值取向”的课程是动态的,可微调也可中调也可大调,是随着行业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而发展。高职“有价值取向”的课程观见表3。
二、离职的课程内容
高职的课程内容主要有四个要素。四个要素是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高职课程内容的四个要素是由客观世界规律性和职业技术教育针对性的本质决定的。因此,对高职“有价值取向’’的课程内容的认识和分析至关重要。另外,根据高职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研究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对高职课程内容问题的研究也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下面阐述高职“有价值取向’’的课程内容的四个要素。
1.知识
各类教育类型与层次的不同,知识定位是不一样的。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知识定位是务实、必须、够用,是应用知识。根据知识分类理论,高职课程内容的知识含义分析如下。
第一类,客观事物是什么的知识。描述了客观事物的现象。比如:事物的外观形状、位置、颜色、数量;房屋有地面、楼板、屋顶、门窗、楼梯等基本构造;钢筋混凝土由钢筋、水泥、石子、水组成等等,它属于陈述性知识。
第二类,客观事物内部联系是什么。阐明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原理。比如:房屋的材料、材料的配比、房屋的结构等材料、结构理论问题.保持房屋的坚固和稳定的力学知识;市埸价格规律;吃冰棒是不会烫舌头的熵增原理等等.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属于陈述性知识。
第三类,如何去做事,怎样去做事的知识。具体指导人做事的过程的程序和方法。比如:盖房子,会砌墙、抹灰、绑扎钢筋、模板木工、浇灌混凝土;会开车、会修理汽车;家政,会烹饪带孩子、使用家用电器电气、操作维修,科学安全护理;营销,懂专业产品性能、特点、使用等等,是成就一件事的动态过程性知识。它属于程序性知识。
第四类,如何去做人,怎样去做人的知识。具体指导人如何正确对待人、对待事、对待已。比如:会培养讲究诚信、守时、礼貌礼仪;会培养意志、会培养科学信仰、会培养正确价值观、会培养高尚品德、会培养良好个性,等等,它是在教育、环境、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品德的过程和方法.是成就一个人品德的体验性的动态过程性知识。它属于程序性知识。
第一类与第二类知识是显现知识;第三类与第四类知识是存在社会人群实践过程与思想中的隐型知识。如何掌握隐型知识?主要是在实践情境和环境中,动手动脑进行训练和体验.掌握做事的知识,掌握做人的知识。设计高职教学内容主要是第一类知识和第三类知识,第四类知识是长期的。这种知识分类有利正确导向高职教学内容设计。因此,高职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是“事物是什么”、“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内容。
2.技术
技术不仅仅是掌握能做某件事的技能.而且掌握能做一系列事、一个系统的事。技术应用是全面的,简述如下。
第一,物化、内化、知识。技术包含物化的各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工具、材料、设备,及其使用;包含内化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工艺、方法、制度;包含物化和内化的知识体系。历史上以钻木取火、金属农具、蒸汽机、电机、计算机等机具为标志的五次技术革命,形成的技术体系全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从技术内涵与技术革命,说明技术是一个系统,是全面的。
第二,技术与技能。技能是做事的本事,高职课程技能定位是高技能,从做事的难度深度上分析是高级技能,从工作职称上分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级中的后三级,从包括的范围内来分析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高职课程技术定位是技术应用,是全面的,包括物化、内化和物化内化的知识体系。技术与技能的联系,类似学科与知识点的关系。比如机械功、气体膨胀做功、电功、非静电力做功与动能、势能等,知识点与知识点的密切联系归为一类,称为一门物理学科。人们掌握了这个知识体系,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同样,做“水泥地面抹灰”是一个技能点,即要做基层处理→做垫层→弹线+做灰饼冲筋→上灰→压灰→养护等这一方面的事,称为一个技能点。只有掌握“水泥地面抹灰”;“抹灰工具和设备的性能、使用和维护”;“镶贴瓷砖”;“抹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施工验收规范、质量评定标准”等九个技能点,并把这些技能点与技能点之间密切联系的归为一类,才称得上为一门“抹灰技术”。一门抹灰初级技术有九个技能点。技术和技能的联系,简单说是“技术=∈技能点”。设计好高职教学“技能”学习的内容,不仅仅要进行技能点的学习和训练,还要进行技能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强调掌握技术。高职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课程内容的技术定位是“技术应用”。
3.能力
第一,能力含义。能力是完成活动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进行活动和行为的效率和效果。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外象为人的各种本领。以心理活动为基础,职业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情绪能力、职业实践能力。
第二,认知能力。认知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认知能力是人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中,伴随着对心理状态的关注,活动方向的控制,个人行动的协调.经过反复而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通常用智力商数 (10)来表示。
第三,情绪能力。情绪过程是人的常见心理过程。情绪能力是人在认识世界而产生这样和那样的情感体验过程中,了解自身感受、控制冲动、理智处事,面对各种考验时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通常用情绪商数(EQ)来表示。情绪商数,在个人修养方面,强调拥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的重要性,在与外界接触方面,则强调擅长与他人融洽相处的意义与作用。
第四,实践能力。意志过程是人的重要心理过程。职业实践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保证实现主体职业实践活动的特殊心理功能,是在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职业目标,克服困难,完成职业任务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而形成的稳定的职业个性心理特征。通常用实践商数(FO)来表示。
第五,能力分析:(1)能力有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也有没有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潜在能力每一个人都有,是需要挖掘的;(2)能力能提高,提高必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3)从认知、情绪、实践来阐述能力,有利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两方面来分析自我优势,发展自我优势;(4)能力是“溶化”在显现课程和潜在课程知识、技能内的教育内容,要提炼化为“方法论”教育学生,形成认识和改造主客观的方法习惯。(5)高职课程内容目标定位是“职业能力”。
4.素质
第一,素质含义。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从教育观点来看,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综合的特征。素质是内化的综合品质,是内隐的稳定特征.包括的范围广,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素质包含品德,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品德和素质都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特征。品德仅仅限于道德行为方面。品德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的成分,是可外显的稳定特征。品德是个人的道德面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道德可以起着和平解决人际间关系,发展人际间和谐关系的作用。
第二,素质作用。不同的素质,有不同的作用。思想文化素质影响个体学习、工作、活动的方向和目标;能力方面素质影响个体学习、工作、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心理方面素质影响个体学习、工作、活动进程的自我调解控制;身体素质影响个体所有要素的作用发挥。
个体素质影响个体的学习、工作、活动的方向与目标;质量与效果;自我调解控制;以及个体作用的发挥。
第三,态度学习。态度是个人在一定情境下用一定方式反映的内部准备状态,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个人一定类型的行为。态度除包括认知、情感、行为成分外,还包括它们的倾向。高职课程内容态度学习有三:一与人交往活动的正确态度;二对课程、对专业、对学习、对学校的正确态度;三对职业、对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正确态度。
第四,素质教育。从素质作用上看,素质的高低是十分重要的。素质教育必须从现有的思想文化、知识能力、心理和身体素质情况作为起点进行,用科学素质观有针对性地设计好高职的教学内容。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有“职业设计指导”、“职业素质拓展训练”、“职业素质内化评价体系”、“强化职业素质的社会认同机制’’等内容和步骤。
第五,素质形成。决定素质形成的有学历、实践、环境、社会、身体、心理等多种基本要素。基本要素具有层次性与连续性,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素质目标不同,所以素质教育也具有层次性与连续性。素质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化”过程。“发展”指充分发挥个体内部的身心潜能,通过,教育和环境影响,在情感态度、智力技能、身心健康等多方面得到充实和发展。“内化”指从外部得到的不断教育影响和社会实践,转化为基本稳定的内在的综合特征。
第六,做人素质。做人素质是对主客观事物和人的一种正确态度,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内化后形成的一种稳定因素,而具有的高尚品质。做人素质是高职课程内容目标。高职课程内容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在内容里提炼做人目标。做人的教育目标要求是:(1)做一个有道德素质的人。“溶化”在显现课程和潜在课程知识、技能内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要提炼教育学生,对待自然、他人、社会等有一个正确态度,在实践中形成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稳定因素,形成好的道德素质。(2)做一个社会职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事业有敬业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对他人有交流沟能、竞争合作的团队精神,对已有超越、否定、发展,自我实现的人文精神,做一个有职业素质的劳动者。职业素质是个体自身的职业学习和职业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职业品质。做人素质分为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
高职培养的规格是“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培养需要一个目标系统来培养,每一门课程都有其培养素质的教育目标。“素质’’是人的一种基础的、内在的基本品质。它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内在性。环境和教育只有内化为学生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因此各门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内化机制的建立完善是十分重要的。高职“有价值取向”的课程内容见表4。
三、高职的课程内容分类
高职的课程内容分为显现的和潜在的。显现的课程内容类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技术应用课程、技能实践行动课程。潜在的课程内容类型分为校园物质与精神内容方面的课程,管理与制度内容方面的课程,教师的人格内容方面的课程.领导的风格内容方面的课程。潜在课程虽然不在学校课表中显现,但它无时不在、无地不在。潜在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内容,受其潜移然化的影响很大,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高职的课程内容类型也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技术应用课程、技能实践行动课程、潜在课程四种。四种课堂生活营造一个围绕高职培养人才目标的,有人、有德、有情的立体网络结构环境.全面重点发展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1.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有必开的政治课(马列主义哲学、法律、职业指导等)和体育课,以及其它课程。
2.技术应用课程
技术应用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
3.技能实践行动课程
技能实践行动课程包括参观、调查、实验、实习、实训、课程大型作业、毕业设计等。
4.潜在课程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宿舍生活、校园景观、高职制度、人际关系、教师人格、思想政治课外活动、社团活动、行业活动等,它对高职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培养高职人才显得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高等教育出版杜.2002.2.北京
[2]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政策法规司.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释义[M].红旗出版社.1996.10.北京
[3]萧静宁.论人脑潜力的开发[M].人民出版杜,2004.12.北京
[4]鲁洁.对“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课题的几点建议.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编(教师研习读本二),2005年7月
此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子课题。课题组成员:高耘(组长),许高炎,高存艳,沈彤,周锦骝,姜锐,吴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