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委员会教学改革研究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改革 - 实践教学   
总部经济的“基地+基地”模式研究
中国职业教育委员会  2016.11.07 来源:  
 

——以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例
 
熊惠平
 
    摘  要:肩负优化“微笑曲线”重要使命的高职教育,在探寻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新路径的进程中,创建总部经济的“基地+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产学研基地”的新机制与新模式,就是凸显高职教育在贯彻落实就业导向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特色与优势的大胆创新。
    关键词:总部经济;微笑曲线;基地;制造业;高技能
    作者简介:熊惠平(1963-),男,湖北人,厦大经济学硕士,高级讲师。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7)03--0021—03
 
    建立以企业行为为主体、以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解放思想,拓展视野,探寻新路径。我国正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两大任务,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应并驾齐驱;创建总部经济的“基地+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产学研基地”——的新模式,是对此做出的积极回应。
    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高职教育基于“微笑曲线”及其优化肩负的新使命
    台湾“IT教父”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的基本涵义是:产业链呈“V”字形分布,分处抛物线两高端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其创造的附加值最高;而处于中间弧底的加工制造企业利润最低。中国经济虽以年均近10%的增长速度傲视全球,但从中分享的成果很有限:在全球化语境下依然扮演着“蓝领工人”的角色——被锁定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而仅获利润最微薄部分。显然,优化“微笑曲线”的根本路径是自主创新。但由于自主创新仍受制于知识经济的根本基础、创新型人才和学习型组织的支撑等诸多条件,中国必经受工业化中后期的“阵痛”。因此,从目前要素拉动与创新驱动并举到最终为后者所取代,是“中国式微笑”的真切映照;在着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时,不应忽视资本密集型甚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因而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优化“微笑曲线”的必然选择。
    如果说制造业是工业化的重要引擎,那么特色产业集群就承载着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任。作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柱、网络结构为基础的空间产业组织或区域性柔性生产体系,产业集群具有的网络效应、互动学习与创新依赖、知识溢出与外部效应的内在机理,使之易于获得大学、政府等的互补性支持。在这个植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学习型社区”和“创新型组织”中,实际形成了流动的知识传播、融合、创新的良性循环。
    追踪“微笑曲线”的优化路径,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有赖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强大支撑。制造业发展会导致技术工人群体的产生、发展与分化;其在经历机械化阶段、电气化阶段,进入信息化阶段即现代制造业后,要求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不断高移。因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生产系统向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发展、加工精度持续高移、加工:方法扩展与完善、工艺设计由“经验判断”走向“科学仿真”,与高技能人才由此呈现的特征具有内在对应性:产品和工艺装置精密度和复杂性的提高,使技术操作中的理论比重渐增;技术综合程度的增加.也使技术操作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生产工艺过程日益成为各工序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创新和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研究型、工程型大学在基础研究、前沿高新技术研究的优势得天独厚;而应用型高职院校对于原始创新中的转化应用、对于集成创新的团结合作、对于扩散创新的消化吸收有独特优势。一是高职院校实质起着一种将研究型、工程型大学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并使之产业化,从而转为直接而现实的生产力的中转站的作用。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必经环节。改变我国本已有限的自主创新成果由于转化率过低而屡遭“束之高阁”的命运,形成原创性成果批量、快捷转化为生产力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大有可为。二是高职院校是引进成果消化和吸收的中坚力量。中国企业消化吸收技术的效率远低于国外同行,日韩用于引进技术的资金和用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比例约为1:5,我国仅为1:0.07。
    高职教育的这种优势、性质和功能定位,使其肩负优化“微笑曲线”的重要使命。作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匮乏正挑战“中国制造”优势,成为经济发展的“软肋”。目前2.7亿城镇从业人员中,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仅8720万人,占33%,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只有1860万人,只占技能劳动者的21%,其中高级技师和技师分别仅有60万人和300万人。创建总部经济的“基地+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产学研基地”的新机制与新模式.是凸显高职教育在贯彻就业导向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特色和优势的大胆创新。
    二、构建总部经济的产学研基地:高职教育发展机制与模式的大胆创新
    总部经济理论实质是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的一个分支。所谓总部经济(亦称首脑经济)是经济活动价值链的高端部分,是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收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作为一种可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共赢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可带来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推而广之,总部经济是一国内外经济、非经济、官方、非官方的带有总部或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机构和组织相对聚集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统称,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科研组织以及生产、研发、营销、管理等经济组织。作为这些机构和组织所产生的直接经济价值的总和,总部经济实际上是知识经济的一种表现,更多是依靠智力投入。不仅如此,总部经济与基于区域经济的制造业发展有着天然联系,作为我国首创,研究人员正是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研究中提炼出总部经济的概念和理念。基于此,高职院校产学研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借鉴总部经济的管理机制与运营模式就有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基于总部经济的产学研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涵盖两个基本层次。一是指该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总部经济发展的总趋向。从环渤海湾经济圈、珠三角和长三角三大经济板块来看.北京发展总部经济得天独厚;珠三角的起飞得益于其与香港形成的“加工基地一总部”的区域合作体;长三角地区也正在构筑“总部经济高地”,初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适应并服务于这种需要,是高职教育持续成长的理性选择。由于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总部能以较低成本进行知识密集性价值活动的创造,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总部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发展总部经济不仅需要高端人才,而且急需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处在市场经济最前沿的高职教育更是责无旁贷——面对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向,如何实现新跨越是与时俱进的重大任务。二是指对产学研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借鉴了总部经济的机制与模式。创造性地引入总部经济新理念于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特别是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与实践,是通过模拟总部经济的机制与模式,以新范式研究与践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与新模式,探寻促进高职教育新发展,从而更好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创新。其创新意义主要在于:第一,使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获得全新的分析视角和成长空间;并以此为切人点,将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通过“总部一基地”机制的强力辐射,化作欠发达的地域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总部一基地”运营机制的引入和成功运用,大大拓展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基地的建立使高职院校借“基”“下乡”——将触角延伸到县域经济;并以基地为支点,向周边甚至更远区域散布,形成蛛网结构的密集辐射。基地则通过与总部(学院本部)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发挥当地人脉优势,承接并扩散这种效应;同时,其作为与地方经济直接结合的“桥头堡”,担负着教育培训、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应用、职业技能鉴定等重任。在这种“点——线——面”的辐射中,城乡合作教育链得以建立、加长和延伸,并形成示范效应。这不仅丰富了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内涵,而且有效规避了来自大中城市的本科院校的生存挤压。第二,彰显高职院校在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中所具有的无以替代、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三.依托职业教育集团,以此为载体进行运作,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与市场经济的对接,使基地朝开放型、跨区域的共享型的方向更好迈步。
    具体运作应着力做到:其一,总部成立专门机构,研究并形成关于总部经济的适于自身的运营机制,并初步拟定有关操作要点或实施方案。其二.强化总部的“四大中心”(管理中心、人才中心、研发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功能,充分发挥“大脑”决策的核心功能。其三,努力控制协调成本。“头”与“身”的相对分离是一把“双刃剑”——既可廉价取得基地所在地的资源,又带来协调成本的提高。要在两者的动态平衡中,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其四,强化基地的教育培训功能以及基地与当地的人脉优势,避免将基地建设简单化为搞房地产开发、做物业等。
    三、创建总部经济的“基地+基地”的联动与对接机制 
    “基地+基地”模式,是在总部经济框架下,构筑先进制造业基地与产学研基地的有效联动与成功对接机制;其载体是产学研合作及其体系与方式——基地与基地的“联动——对接”的长效机制.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而展现出来,并有赖于产学研合作体系中各构成要素(学生、学校、企业、政府等)的互动关系及利益博弈。特别指出,创造性地引入企业孵化器模式,是建立“联动——对接”机制的创新。所谓孵化器本是一种人工孵卵和培养雏禽的设施设备,它创造适宜的人工环境以提高雏禽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这里的企业孵化器模式,则是为新产品和小企业诞生与成长提供帮助的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其孵化对象不是卵,而是具有商业化前景的技术成果;孵化出的不是雏禽,而是新产品和小企业。孵化器为项目、资金、技术的联姻提供全程、全方位服务。高职院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依托产学研基地,发挥技术开发与服务、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
    由于完整的产学研合作应涵盖工学结合、完整计划、定岗工作、略有报酬、过程监督、评价考核和一定的时间保证七大要素,“基地+基地”模式的具体运作方式可以是“0.5十1+0.5+0.5+0.5”,即在工学多次交替、官学企紧密合作中完成“真实一仿真一仿真一课堂一真实”的渐次过渡;其本质在于实践先导和主导——以工作学期开始,又以工作学期结束,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先理论学习,后实践实训的格局。人校后的第一学期,学生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以师徒制感知并初步训练相关技能的最基本操作,并接受最初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是一个介于顶岗与实训之间的环节。随后的一年,学生进入产学研基地,面对仿真环境,进行相关制造流程的单项技能训练,这是其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操守养成的重要的实训环节。接着的一学期,学生带着问题回到企业进行综合性实训。在此,企业既是学生工作的场所,也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既是技术的学习者,是学生,又是技术技能的应用者,是员工,从而学校教学的空间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大大拓展。学生被有意识地安排接触一些依托相关产业链和生产流程设置的基本课程,有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进一步体验,提高了实践能力。其实质意义在于,从原始的师徒制教育开始向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转型。下一学期,学生转入学习学期阶段——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的提升和专业拓展方面的学习。这一阶段标志着上述转型的正式完成。最后一学期,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顶岗工作,通过“真刀实枪”地独挡一面,完成全阶段的学习任务,并实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从“生手”到熟练工的角色转换已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6.82-83.
    [2]丘慧慧.科技大国的中国路径[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1-13.(5).
    [3]高洪深.总部经济的经济学辨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2).
    [4]赵弘.总部经济需要全面认识[N].中国信息报, 2006-09-27.(4).

 
聚焦课堂
2020年12月11日在海南
2020年12月4日在黑龙江
2020年11月27日在重庆
2020 年11月20日在山
近期课程
• 2025年3月-6月162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5年3月-6月162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9月-12月111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9月-12月111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7月-8月27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7月-8月27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3月-6月线下128期培训安排的通知
• 12.1长沙关于举办“职业院校教师核心素养与教育
• 12.1南京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一带一路’校企合
• 12.15昆明关于举办“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
新闻推荐
• 2025年3月-6月162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5年3月-6月162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9月-12月111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9月-12月111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7月-8月27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7月-8月27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3月-6月线下128期培训安排的通知
• 第四届现代职业教育西湖论坛在浙江工业大学举行
• 民生关切事·学有所教
• 抓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是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