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景泉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191)
摘 要:本文结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简要回顾了天津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重点介绍了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在落实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体会。
关键词:“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相互平行;融合交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核心技术一体化”
自1998年开始,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已开办了高职专业20余个,其中80%以上集中在制造类专业。学院在借鉴德国职教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整套具有现代职教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下面结合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探索制造业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
“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解决方案是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专业核心技术培养为重点,强化以专业核心技能为主线,构建制造业大类教学平台;依据人才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群、带)要求,每个专业明确若干个核心技能,整体教学过程围绕核心技能展开,强化为核心技能服务。每门课程(理论、实验、实训)明确若干个核心知技点,整个课程围绕核心知技点展开,强化为核心知技点服务。在专业大类平台基础上,构建专业平台,搭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将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以课堂与实验(实训)室、实习车间、生产车间四点为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体系的相互平衡、融合交叉,纵向上前后衔接、横向上相互沟通。
“核心技术一体化”具体包括三个一体化,即“核心技术课程设置一体化”、“核心技术教学环境一体化”和“核心技术职业资格一体化”。最终,使该类专业的高职毕业生能真正掌握就业本领,培养“短过渡期”或“无过渡期”技能型人才。
为服务于“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我们构建了“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即借鉴德国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和职业学院 (Akademie)教学模式,结合办学条件,采取分段教学、模块训练型课程模式,逐渐由基础向专业发展,它分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四个层面;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模块不断线。
在建立了上述制造类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平行,融合交叉(“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把核心技术的结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
“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是在高职专业建设中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使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从“宏观”深入到“中观”和“微观”的一种有效方法。
核心技能的确立是“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的起点,也是工学结合的最佳切入点。通过确立制造类专业核心技能的工作过程,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更加贴近人才市场需求、
贴近行业和企业要求,使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更加真实有效地加入到专业建设中来,有利于形成一种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
“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是制造业建设中的整体解决方案,它涉及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工学合作途径、专业教学理论、实践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双证”课程、教学环境、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对于“核心技术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必将整体提高我国高职制造业类专业建设水平。
二、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
(一)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职业教育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起相应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从技能零起点、初级、中级到高级的若干能力层次目标。其次,要将每一个能力层次分解,每个层次应以相应的多个具体项目为内容制定能力要求,根据能力的要求确定相应模块、规划课程。
(二)以能力为本位,加强教材建设
落实能力本位的教材建设,我们认为应该在高职教材建设中遵循五个原则。
1.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原则
高职教材应避免将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实训课、习题课等课程内容完全割裂开来,应探索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的新方式。另外,改革对技术问题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计算的旧模式,适度减少纯定量分析和纯推理计算的内容,增加“实例”和“案例”分析内容,增加现场排除故障、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将定性分析内容以形象、有趣、充满色彩的形式表现出来。
2.体现现代教法与学法原则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要坚决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互动”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和现场教学。特别要借鉴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经验,大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工作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大力推广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作为反映教法和学法的信息载体,高职教材的编写必须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成果,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3.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原则
高职教材的编写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计划安排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要千方百计将实验、实训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专业理论为专业技术、技能训练服务的原则,对公共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增强这些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4.体现编写形式创新原则
编写高职教材应该适量增加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有关实例和题目内容,增加现场环境、运行管理方式的介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意识;同时,编写高职教材还要打破常规,图文并茂,以“图”代文,通俗易读,引人人胜。还要紧扣时代脉搏,使教材体现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可教性和可学性的特点。
5.体现国际化原则
随着我国加入WTO,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职人才的培养同样面临国际化的要求。编写高职教材时要尽量参考国外同类院校的相近专业的教材,要采用国际标准,适度采用专业术语的双语化出现方式。
三、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一)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落实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我们认为应该遵循三个原则:(1)高职实训基地首先应该是学生深化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方法的基地。(2)高职实训基地应该为学生基本技能、工程技术应用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服务。 (3)高职实训基地应该成为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的基地。
下面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介绍我院在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探索工作。
1.建设目标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我院重点发展的特色专业之一,现有为该专业服务的实训室16个,实训车间3个,总资产价值约合3 000万元。其中有先进的自动化核心技术之一的各种可编程序控制系统百余套,美国NI公司和我院合作建立的虚拟技术Lab— view实训室,德国Festo公司和我院合作建立的先进的模块式柔性生产系统MPS实训室、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全系列变频调速及软启动系统,集光、机、电一体的自动化生产线等。各个实训室的仪器和设施绝大多数是国外著名的生产商生产的产品,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技术辐射性。
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要建设和进一步完善“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工场”。通过三年时间,将其建设成为天津市高职高专自动化技术的共享型实训基地,更好地为我院及天津市相关高职院校服务,为全国师资培训基地服务,为全国各类工矿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培训服务。同时,将其办成有先进的职教理念、融入职业素质培养的全国示范性自动化技术的高职实训基地。
2.建设思路
(1)实训基地建设将本着“完善现有、提升质量、保持特色、争创一流”的原则,将现代自动控制中的传感、控制、监控、网络、驱动和机械手等通用、先进、最具代表性的仪器有机地组合后引入实验实训场所。
(2)实训室建设将继续保持原有实训室特色,完全按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配置,使专业理论与专业实验、实训有机结合,“讲”与“练”有机结合。
(3)继续坚持实训室的建设与先进的职教理念和职教方法相结合,建设符合行动导向教学法方案以及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小组工作法的实训室。
(4)继续坚持注重故障诊断与维护技术的教学。例如: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是真实的现代化生产线,教师进行真实故障设置,学生通过进行故障诊断和故嘲)查的训,练,掌握工业现场的实用技术和技能。注重实际生产设备仪器的使用,模拟企业生产环境。
(5)借鉴新加坡德新学院的作法,将现有实训车间逐步建成具有先进职教特色和理念的“教学工厂”。将原先的“排式”教学组织形式逐步改造成“圆桌式”组织形式,利于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
(6)在德方专家的指导下,在四个实训车间全面增建“学习岛”,使教学直接融于生产环境。将四个实训车间进行网络连接,实现工厂级、车间级、现场级和设备级的四级监控体系,将生产现场的管理、组织方式融入实训车间。
(二)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落实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认为应首力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从“双师型”要求入手
“双师型”教师应是:①具有现代的职教理念;②能够讲授两门以上的专业理论课;③能够熟练运用实验实训设备开设两门以上的专业实验、实训课;④能够指导高职学生完成高质量的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⑤能够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设现代应用技术短训班;⑥能够很好地胜任校企合作工作,为企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⑦能够指导新教师完成上岗实习工作;⑧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从复合型要求入手
高等职业教师应集理论、技能和教学于一身。这种复合型人才在于知识的复合(例如机电复合、土建管理复合、外语与专业复合等),也在于能力的复合(管理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