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委员会教学改革研究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师资培训 - 专业建设   
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时不我待
中国职业教育委员会  2016.11.09 来源:  
 
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然公布。在一次以解读该纲要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的那段话尤为发人深思:我们就是要回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局中,教育应当做的事、能够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
    对高等教育来说,应当做和必须做的事有许多,“切实把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一点可以说已达成广泛共识,举措也在全方位跟上。但是,对高等教育另一个应当做和必须抓紧做好的事情,即加快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似乎认识尚不够到位,对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的严重性与危害性,还缺乏切肤之痛;或者说虽已认识到了它的不合理性,但在实际行动上还存在惯性惰性和迁就性。试问:现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究竟在缓解还是在加剧?不应总是一笔糊涂账。
    在现实中,许多高校、特别是新建地方高校,仍以学科专业是否齐全为重要追求目标,以新增加了多少个学科或专业为业绩夸耀。这对某一所高校来说或许有其合理性一面,但从全国或区域大局看未必就合适。有些新建院校拼命在上或想上的新专业,竟还是老大学广泛开设并已属限制的专业,这能不使同质化、低水平重复现象加剧吗?有些办学历史较长的老校,说是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但也是只见做加法,绝少有减法。对增设那些市场和社会急需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不仅应该,而且应得到提倡和鼓励;对那些历史上曾经红火过、但现实或发展前景黯淡的学科或专业,尚缺少大刀阔斧的改造或撤并的勇气,尽管其毕业生就业时已滞销或过剩。科学发展,重在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不是尽做加法,必要的减法也不可避免。这就叫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宏观和中观管理层面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即毕业生就业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是略知一二的;主要领导对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学科专业设置等,也有了较明确的原则意见和基本思路。接下来的问题是:谁去具体落实。从基本思路、原则意见到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举措,最后一杆子插到底,把紧迫的问题尽快解决好,这是强化指导、规范管理的基本路数。否则,就可能半途而废,延误时机。高等教育具有周期较长、涉及面广等特点,像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这样的问题,从存在到发现,可能已使一些人蒙受了不白之冤,再不果断采取措施解决好,那么责任人的使命感责任心就要遭到质疑。
    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是一个重要问题的两个方面。提高质量是主旋律、永恒的主题;优化结构是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前提。优化专业结构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的直接体现,又事关学生的直接利益,切勿漠然置之。有学者提出“结构优先”的理念,有其道理。有心的人想必早已注意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就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又明明白白写上了这一条。这次国家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把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快培养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紧缺人才。引导高校根据国内外人才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招生专业和教育内容。”所有这些,都对我们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加速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理当深刻领会,恪尽职守。
    通过世纪之交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打破“一统二包”,实行学生缴费上大学,毕业生就业以市场为主导,这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潮流,也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关注民生,体恤民情,为广大学生尽可能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使学科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让每个专业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学可自强,学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是高教各级管理者必须竭诚而为的责任。特别是在完成大学学业需要学生家庭付出较大经济代价的今天,每位责任人更应深情系学子,对未尽职而伤害学生利益的应有负疚感,千万莫做那种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的麻木不仁的职场“橡皮人”。
    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是件非常紧迫、要求很高的大事,不能只听得见头顶打雷声,还须降下及时雨。这就要求:相关主管部门和管理者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应尽快组织力量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机制,及时定期发布高教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校适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把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出路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各高校应有大局观念,以国家利益和学生利益为重,不做为了面子砸了牌子的事,设置新的专业,应进行科学论证,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有成熟的学科和师资支撑,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不求全而求尖求特求实,并加强对新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只有这样上下配合,多方协调,才能使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的工作落到实处,也才能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更好的前提和重要的基础。

 
聚焦课堂
2020年12月11日在海南
2020年12月4日在黑龙江
2020年11月27日在重庆
2020 年11月20日在山
近期课程
• 2025年3月-6月162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5年3月-6月162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9月-12月111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9月-12月111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7月-8月27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7月-8月27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3月-6月线下128期培训安排的通知
• 12.1长沙关于举办“职业院校教师核心素养与教育
• 12.1南京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一带一路’校企合
• 12.15昆明关于举办“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
新闻推荐
• 2025年3月-6月162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5年3月-6月162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9月-12月111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9月-12月111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7月-8月27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7月-8月274期线下培训安排的通知
• 2024年3月-6月线下128期培训安排的通知
• 第四届现代职业教育西湖论坛在浙江工业大学举行
• 民生关切事·学有所教
• 抓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是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