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第七届生命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内首部以志愿者家属为题材的微纪录片《背影》作为首届国际关怀生命微电影节最佳影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播放。这部微记录的摄像师,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就读的大二学生。他的专业是数控专业,与摄影摄像似乎八竿子打不着,然而其实,他从高一开始“入行”,如今已是多家摄影摄像机构的兼职摄影师,积累了多年的摄影摄像经验。当他扛起摄像机、摆弄起相机的时候,那踏实专注的神情,透露出他对摄影世界的执着和热爱,能看出他就是不折不扣的摄影师。
“总有一天,我会这样宣告,我是一名摄影家,以镜头为眼,去审视这个大千世界。”刘成鼎高考时就想填报编导专业,但因为在常开办机械公司的表哥极力游说,改填了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优势专业——数控。可刘威从来没放弃过“摄影梦”。大一时,由于有着对工科课程枯燥的刻板印象,他对专业产生的抵触的情绪,再加上对摄影的渐入佳境,苦闷的他曾固执地认为继续攻读本专业和坚持摄影梦想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一度萌生了退学的念头。
他的班主任高文娟本身有着丰富的心理疏导经验,知道后立刻找他谈心,刘威回忆说:“大一开始就因为积极参加学校的一些拍摄活动,高老师对自己很了解,平时有什么话我都会跟她聊。”高老师在听取了他的苦恼之后,对他说:“数控学好了是技术,摄影钻研下去也是绝活儿,这两项以后都是你手上的法宝。多一条路,人生多一种可能,不要一棍子打死自己的未来。”正是这番话让他不再纠结,并不是非得选其一,他豁然开朗。
终于想通了的杨威,从此在学院里开始了“专业与摄影”两不误的生活,他加入了学院学生记者团,成为一名摄影记者,活跃在各个校园活动的现场,平时也会自己背上相机,在校园里转转,记录下机电的花花草草,凝固住往来学子的张张笑脸。学院的老师们对他也是格外支持。
今年十月,听闻家乡湖南省醴陵市的一家微纪录片剧组正在招募志愿摄影师,拍摄公益微电影,讲述“生命万里行公益组织”的诞生故事,恰巧这就是杨威以前上学的地方,他当即前往参加义务拍摄,几乎是一个人担起了全部的拍摄任务。
当时,活动的主办方想找当地电视台去承担这部微电影的拍摄与制作,但电视台说做不了,没想到这个从导演到摄像,全部由志愿者组成的拍摄团队,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背影》的拍摄制作,并且全部是自愿的无偿之举。
“两个星期的拍摄过程跋山涉水,跟着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前往山区支教,紧锣密鼓,日夜连轴转,虽然辛苦,但对我来说,这一场难得的尝试,收获的不仅当地孩子们的信任、剧组志愿者的友谊,还有宝贵的经历。”
他没想到,这部影片还给他带来了意外惊喜,《背影》参选了在香港首届国际关怀生命微电影节,一举获得最佳影片奖。随着第七届生命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开幕活动上,《背影》作为最佳影片,在人民大会堂亮相。
“觉得很意外,但是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整个团队的确付出了很多努力。作为一个名志愿者去拍摄关于志愿者主题的微电影,本身就有特别的意义,拍摄时也更加感同身受,每个镜头都凝聚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此外,他谦虚地说,对于这次拍摄,如果十分为满分的话,杨威给自己打七分,他觉得还有很多可以精益求精的地方。
在放假的时候,杨威会和同伴一起去骑行,只带着简单的行囊,用纯真的心去感受整个世界。他认为,骑车和人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心有多远,路有多长;心有多广,路就有多宽。”现在,醴陵市当地最好的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已经向大二在读的他伸出橄榄枝,允诺他毕业后可以去该公司工作,但刘威说,现在自己不再急于求成,踏实地积累,学业与爱好两不误,给未来的自己创造更多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