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庆、伍黎、罗思露等7位同学自发组建一个支教团体——“青义支教”,意指青年义务。当被问及为何取了这么个名字时,张庆很认真地说:中国需要强健的青年一代,而为国家社会做出努力是青年应尽的义务。这义务可以是好好学习,可以是积极创业,也可以是支援山区建设,而我们选择的便是去支教。
很多人都想过去支教,但只是想想;他们想了便直接去做,这是他们的态度。
对这样一支全部由专科学校学生组成的支教队伍,从一开始就有人质疑过他们的素质问题,但张庆们直接无视了这些流言蜚语。“我们面向的对象是当地小学生,我们的确没有专业水平将他们的知识水平直接提升到高中、大学的程度,但我们尽最大努力地让山区孩子感受这个精彩且广阔的世界,感受这个努力便会有收获的社会,认识知识能改变命运的道理,认识人人都有出彩机会、也有权让自己更幸福、更快乐。”张庆这样回应质疑的声音。他坚信,为社会服务的志愿是没有高下的,给予山区孩子们实实在在的关爱,正是一个人人文素质的体现。
吴钩男儿望峰峦
张庆是这支队伍的发起者,队长。他父亲在贵州黎平县县城工作,在父亲影响下,张庆以前对黎平山区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上大学后,他在“中华支教网”上看到,黎平县龙额镇岑母小学师资十分紧缺,六个年级(实际是七个年级,学前班和一年级合班了)只有五名老师,且其中两位明年就会退休。
身在都市里的人也许很难想象那些孩子的条件。父母外出打工艰辛赚取血汗钱,家中只剩年迈的老人和幼弱的孩童。一日三餐都是韭菜,韭菜,韭菜,那韭菜并不是都市菜场里常见的青翠细嫩、卖价甚高的韭菜。小孩一年到头也许只能去一次集市,因为太遥远了,而且贵州山高雨水多,道路时常泥泞不堪,当地更曾是泥石流重灾区。
渐渐地,张庆萌生了为这个小学的孩子们“做点事”的想法。“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到哪一步。但那时,脑海中这个念头一旦滋生,便像雨后春笋一样疯长起来,不可遏止。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身边的伙伴们都有这么一份愿望时,便不再犹豫,一起去做了。原来,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人,不是踽踽独行。打着火炬行走,你会发现身后的人越来越多。”张庆戏称,这是一次说走就走的——不是旅行哟。
对当下一些大学生整日在迷茫、浑噩中虚耗时日的现象,听从内心和理想去做事的张庆认为,他们中大多数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没有找到对这个社会的认同感,没有真正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义务。“当一个人20岁的时候,如果还没认真思考过自己在璀璨星空下存在的意义时,那是可悲的。”张庆说。
意气初试岑母川
带着多方奔走筹集到的见面礼——价值四千余元的体育和文化用品,坐了20多小时的火车硬座,爬山越岭近一天后,张庆和他的“青义支教”伙伴们到达了目的地——岑母小学。
刚到的时候,他们发现情况跟想象中十分不同,让人惊讶——不是艰苦的生活条件,比如那作为“青义支教”宿舍的六平米小屋,两张木板,五条凳子,那晚睡了五个怀着热枕的青年;每天早中晚都重复着炒韭菜、拌韭菜、韭菜汤、韭菜面……完全融入了当地寒碜的生活。
真正让人惊讶的是,孩子们欢迎他们到来的热烈程度。孩子们十分喜欢他们,主动和他们亲近。队员们紧张的心一下释然了,一个个笑得“像山花般灿烂”。
第一天上课,当地五位老师全部甩班,“你们来了太好了,我们正好歇歇,备备课,太累了,太感谢了。”面对这既属于当地老师的考验又属于当地老师的“偷懒”,他们七个人从早上七点一直站着上课到下午五点。除了帮当地老师代课语文数学之外,他们还带来了手绘、手工、陶艺、音乐等课程。
手绘课上,他们用印章的印泥充当染料,让孩子们用十根手指的指印画画,孩子们有的画爸爸,大拇指是头,四个小拇指印是四肢;有的画花朵,层层指印,片片花瓣……手工课则教孩子们叠桃心,然后大家用线串起来装扮教室,风吹过,阳光下,晃晃漾漾,孩子们好开心。
当地属于泥石流高发地,团队组织了一次全校学生的安全疏散演练。张庆们又一次被震惊了:相对于一些城市学校演练时学生们的漫不经心,拖拖拉拉,这里每个班的孩子快速集合、有秩序撤离,全程用时都不到1分钟!他们珍惜机会,很认真。
“青义支教”团队做过一次家访。一个六岁大的女孩,家里还有一个妹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为了帮家里做点事,她经常一个人到山上去放牛。那放牛的地方距女孩家有成年人一个小时的山路,女孩三岁起便开始走那条路放牛。
那日,支教队员们跋涉许久找到正在放牛的女孩,准备等牛吃饱后,陪她一起回家。等待中大家聊起了天,“长大后想做什么啊?”“想放牛~”,不待他们继续提问,小女孩又说,“放牛很好玩啊,我可以一边放牛,一边摘山上的野菜。”
后来副队长伍黎回忆:“当时我沉默了好久。想起了以前书上看到的放羊小孩的故事。你在干嘛?放羊。放羊干嘛?卖钱。卖钱干嘛?娶媳妇。娶媳妇干嘛?生娃。生娃干嘛?放羊。当初读到的时候笑得很开心。但那时真正直面这些孩子的时候,怎么可能笑得出来,那种冲击感像锤子在捶我心脏,砰,闷响。”
多情最是伤离别
计划中第一次支教活动时间是八天,旨在沟通了解、建好平台,为下一次再来打个前站。时间转瞬即过。
经过了那么多的快乐,不想让孩子们伤心,队伍决定悄无声息地离去,但被某个老师不小心泄了密。于是,下午下课后,操场上,细雨中,孩子们围住他们,一双双清澈的大眼注视着他们,无比的安静,安静得压抑。有的孩子撕下作业纸,因为没钱买笔记本,只能撕作业纸,叠出手工课上学到的“心”、“纸鹤”送给他们,有的则写下一些寄托思念的话语。
队员黎洪霖说:“其实很想哭,但大家都忍住了,大声严厉地告诉他们要认真读书,说老师一定会回来的,就像灰太狼的保证。后来队员们颠簸在路上,很久没人说话,偶尔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特压抑……”
垂髫热血约青山
张庆回忆:“回来后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我教的二年级一个学生用家里的电话打来的,她说‘张老师,张老师,你猜猜我是谁啊?’我说‘是不是小慧飘?’然后,她反复地问我们真的还会再去吗,我也反复地肯定说还会再去的。听到‘这个夏天你就可以又看到我们啦’这句,可把她高兴得不得了。”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青义支教”的队员们正积极地准备着今年暑假为期38天的支教活动。因为有第一次的成功经历,许多同学对“青义支教”表现出了巨大的好感,这一次“青义支教”扩招竟有近100名同学报名,团队从中初选出了20位新成员,并邀请学校的心理老师进行了教育心理学培训,又通过备课、试讲等形式,最终决定了下一批10名志愿支教队员名单。考虑到活动的公益性,团队婉拒了一些商业性过强的赞助。
关于这次的重大改革,副队长伍黎这样说道:“我们不是心血来潮,我们要打造的是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纯粹度的队伍,所以对报名的同学进行了精选,那种将支教当作旅游的不会吸纳,将支教经历当作资本的一概不收,讲课差的不要,偷懒的不要。经费上,商业性强的我们也不要,因为商家名为资助实为宣传自己,这对于被资助者来说,本身是二次伤害。所以我们自己买车票,买保险,大家都愿意。而且,既然会有对我们绵阳职业技术学院‘青义支教’团队素质水平的质疑,那我们便更要珍惜羽毛,要打造一支纯粹的、浑身焕发着这个国家青年志愿者精神的队伍。我们年轻,有理想,所以我们吸引了更多有同样想法的人。”
想“草根变大树”吗?张庆说:其实一些在绵本科高校是有官方支教品牌的,我们也想有个好出身。但考虑到现在的学校安全责任太沉重,怕学生出事,对组织学生跑那么远不会没顾虑,我们最终选择了请假的方式。就这样,也还征得父母同意,签订了安全自负的承诺书才得以成行。现在就等夏天了。未来,我们会努力成为一个平台,一个品牌,一个影响整个西南地区的支教团体!
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相信世界等我去改变。虽有遗憾,却无瞻前顾后,想飞就飞,和太阳肩并肩。这就是“青义支教”,一群绵阳职业技术学院90后高职生与贵州山乡孩子的不解情缘。
庄子说:“柴可以烧完,火种却可以传递。”愿“青义支教”同学们的热血像星星之火一样燎原,像火种一样永远延续传递。(文/图:马玮、夏令/张庆等)